11月23日,光伏行业多晶硅硅料制造商大全新能源发布了2020年第3季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3季度硅料平均现金成本为4.88美元/公斤,3季度硅料平均售价为9.13美元/公斤。
前面我们有提到过,既然99%的压延玻璃产能是光伏玻璃产能,我们就有必要分析背后更深入的不同以及进行分类管理的原因:浮法玻璃产能这边,则因为主要应用领域是家居、工程玻璃,其应用端早已饱和和成熟,总量不再增长,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实施产能置换、总量不变的总体政策是合适的。得益于效率进步,从硅料的吨数到GW数的换算等式可以按照2750吨硅料可生产1GW组件来测算。
为了方便读者更清晰的理解这背后的不同,接下来我将会花一些篇幅来介绍二者。先说结论:超常规的行情引发超常规的扩张,叠加硅料端的产能瓶颈问题,2021年的光伏玻璃可能并不紧缺。有人还认为2021年的行业供应链问题,光伏胶膜的原材料EVA粒子也会制约行业的发展,经过仔细研究发现粒子紧缺对光伏行业的负面影响并不会有硅料那么大,原因很简单,胶膜粒子是使用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大化工原材料, 其扩产周期虽然也很长,但光伏的使用占比仅为其总产出的百分之几。在电池、组件环节,拥有捷佳伟创、迈为股份、帝尔激光、金辰股份、晟成股份、小牛自动化等成熟成套的设备供应商,使这两个产业环节扩产门槛相对较低、扩产速度相对较快,并且叠加今年182和210硅片尺寸的变化,电池、组件两个产业环节出现了主动和被动的扩产热潮,所谓主动是指隆基、晶科、晶澳在提出了182mm这一有利的硅片尺寸后,积极扩张182新产能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而所谓被动则是指处在更随状态的小厂或第三方专业电池片供应商为了保障自己不被尺寸变化所淘汰也不得不大举扩张产能,并且电池、组件产能审批简单,可以利用现成标准化厂房,在极限情况下,一个全新组件厂可以用三个月的时间实现投产,电池片环节设备更多、调试周期更长,但也可以保障9个月的时间内投产甚至满产。一、当前光伏玻璃产能紧缺的原因起底很简单,当前光伏玻璃的紧缺行情是电池、组件扩张速度和光伏玻璃投产进度不匹配;疫情下全球大放水;以及技术进步导致的需求增长等因素共同导致的,而国家玻璃产能置换的政策不应该背这个锅,起码不是当前玻璃紧缺的直接原因。
按计划,通威的这两条产线会在2021年10月份投产,但是硅料从投产、品质提升、产量提升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正向刺激,通威的这两个项目到明年结束都未必会有单晶硅片可以使用的高品质硅料的产出。二、2021年光伏玻璃行业展望知其然,方可知其所以然;理解了当前光伏玻璃为什么这么紧张,也就能对明年即将到来的行情进行展望。同时光伏行业新技术推进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技术革新会推动行业持续向上。
另外在能源革命这个大背景下,光伏行业平价之后,行业成长空间会得到进一步释放。不仅是国金证券,面对如此涨幅,12月份以来,仍有包括招商证券、平安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在内的26家券商发布51份研报看好光伏行业未来表现。对此,乾明资管高级研究员陈雯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未来对可再生能源的增量需求空间以及光伏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都是光伏行业中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长线发展是看好的。尽管光伏行业未来表现备受认可,但是陈雯瑾也提示,光伏行业于明年进入平价时代,去补贴有望推动产业链估值重塑,市场份额将更多地向核心创新环节以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集中,因此板块内部突出表现为结构性机会。
同时行业新技术推进速度超预期,技术革新趋势确定性强。此外,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日前在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表示,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预测,今年年底光伏发电从规模上将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光伏行业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平价之后,空间逐步扩大。因此,我们认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光伏行业发展确定性强,行业整体有望持续保持高景气度,看好龙头公司的投资机会。从总市值来看,经过持续上涨后,截至12月14日收盘,67只光伏概念股最新总市值超100亿元,隆基股份、汇川技术、通威股份、三安光电等4只个股最新总市值更是超过1000亿元,分别为2857.87亿元、1447.84亿元、1412.14亿元、1216.14亿元。进一步梳理发现,近1个月内,共有47只光伏概念股获券商给予买入或增持等看好评级,其中,19只个股机构看好评级在2家及以上,通威股份、三安光电、捷佳伟创、先导智能、迈为股份、爱旭股份、金博股份等7只个股获券商扎堆看好,看好评级家数均达到或超过4家。
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年中以来光伏概念指数已经上涨至较高水平,板块内分化加大,大多数部件成本下降空间已经有限,明年市场机会可能表现在供给面紧张的硅料、光伏玻璃,以及受益于集中度提升的大尺寸组件等随着企业产能大肆扩张,对原材料的需求猛增是很正常的事儿,何况人家还很有钱,不过就是动辄锁定供应商数月乃至数年产能的下单手法,有些豪横了点儿。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有没有实力,业内凡是还想有所作为的公司,又怎么不想尽一切办法一路买买买?在这种几乎是整个行业的合力推动下,无论原材料现货市场的价格,还是对未来供应偏紧的研判,又如何能够放松?由此带来的一个疑问是,尽管此时相距年关仅剩下半个月时间了,隆基还会不会再次出手?又或者,有哪家光伏龙头,能在这十几天里打破隆基这一采购长单新标杆?不过,也有人并不看好这种锁定未来的行为。
毫无疑问,2020年的光伏原材料市场,隆基股份是最大的买家,其动辄锁定供应商数月乃至数年产能的下单手法,分外豪横,堪称业内前无古人。仅以硅料来看,隆基在8月至今的四个月内,就先后与多家国内主要硅料厂商签订了超级长单或相关的深度合作。
8月,隆基在吃掉亚洲硅业今年上半年约七成出货量的基础上,与后者再签长单,锁定包圆了后者今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期间的全部多晶硅料产能,该项合同预计将采购硅料不少于12万吨,合同总金额近100亿元;9月底,隆基与通威签订系列协议,除参股后者旗下硅料公司49%股份外,还与后者达成了每年优先采购不少于10万吨硅料的长单合作。2020年对于隆基而言,似乎就是买买买的一年。
现在的疑问是,尽管相距年关仅剩下半个月时间了,隆基的2020买买买行动,会终手12月14日与特变电工的192亿元硅料采购大单吗?或者,还有哪家光伏龙头,能在这十几天里,再破这一采购长单新标杆?表面来看,包括玻璃、硅料在内的光伏原材料价格的节节上涨,既有疫情导致前端原材料产业开工不足的原因,也有硅料厂安全事故、制造端产能扩张太快及产品规格多变等非疫情原因。不过,即或只是初略浏览一下今年各龙头企业的扩产和投资情况就能发现,在原材料市场上四处买买买的,显然并非只有隆基一家。但很显然,光伏龙头们的买买买行动,不会止步于2020。有分析师如此认为。对于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而言,光伏行业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抗疫没有成为年度主题,买买买才是,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以降价为主旋律的行业,涨价成为了年度最大的黑天鹅。隆基股份在12月14日与特变电工签署的192亿元硅料采购大单,使其荣膺2020年光伏原材料市场最大买家的名头,基本上不会再有什么争议。
仅以硅料来看,隆基在8月至今的四个月内,就与亚洲硅业、通威股份、特变电工等国内主要硅料厂商签订了超级长单,更有投资入股通威硅料企业从而进入硅料行业的操作。对此,一位光伏组件企业高管直言,正如十年前光伏企业纷纷签署海外多晶硅长单,最终却几乎没有赢家,甚至后来多家企业的破产都与此有关。
自年初宣布以近18亿元收购越南光伏之后,这家公司今年似乎就干了两件事儿,一是系列扩产项目的投资开工,二就是在原材料市场上的大肆采买。不过,与此同时,光伏龙头企业屡屡签订超长超大的原材料订单的行为,无论是对原材料现货市场价格的上涨,还是对未来供应偏紧趋势的研判,恐怕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其中,又尤以隆基的采购行为为行业所注目。仅仅在年底的这一两个月里,就有多宗涉及业内多家大公司在原材料布局方面的合纵与连横接连上演。
12月14日,隆基旗下七家子公司与新特能源签署采购协议,将通过锁量不锁价、按月议价、分批采购的长单方式,锁定采购后者2021年1月至2025年12月期间合计不少于27万吨的原生多晶硅料,按当下价格估算,该项合同金额高达192亿元。表面来看,包括玻璃、硅料在内的光伏原材料价格的节节上涨,既有疫情导致前端原材料行业产能短缺和现有产能开工不足的原因,也有硅料厂安全事故等意外因素,似乎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价格上涨,更多是客观因素推动下的一种必然。通过长单,以锁量不锁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证自身的硅料供应,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手的产能释放。只是,对于光伏这个近年来一向以降价为主旋律的行业,年初时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到,涨价却成为了今年度最大的黑天鹅,何况还是在2020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
业内这人士认为,虽然从竞争的角度说,与对手进行战略布局的卡位赛很有必要,但无论产能扩张还是原材料布局,终究还是要依托于企业自身实力与发展定位,盲目跟随对手行动只会自乱阵脚。在这一趋势带动下,随着原材料价格一路走高,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也加入了大单长单行动
仅以硅料来看,隆基在8月至今的四个月内,就先后与多家国内主要硅料厂商签订了超级长单或相关的深度合作。仅仅在年底的这一两个月里,就有多宗涉及业内多家大公司在原材料布局方面的合纵与连横接连上演。
2020年对于隆基而言,似乎就是买买买的一年。8月,隆基在吃掉亚洲硅业今年上半年约七成出货量的基础上,与后者再签长单,锁定包圆了后者今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期间的全部多晶硅料产能,该项合同预计将采购硅料不少于12万吨,合同总金额近100亿元;9月底,隆基与通威签订系列协议,除参股后者旗下硅料公司49%股份外,还与后者达成了每年优先采购不少于10万吨硅料的长单合作。
12月14日,隆基旗下七家子公司与新特能源签署采购协议,将通过锁量不锁价、按月议价、分批采购的长单方式,锁定采购后者2021年1月至2025年12月期间合计不少于27万吨的原生多晶硅料,按当下价格估算,该项合同金额高达192亿元。在这一趋势带动下,随着原材料价格一路走高,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也加入了大单长单行动。对于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而言,光伏行业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抗疫没有成为年度主题,买买买才是,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以降价为主旋律的行业,涨价成为了年度最大的黑天鹅。对此,一位光伏组件企业高管直言,正如十年前光伏企业纷纷签署海外多晶硅长单,最终却几乎没有赢家,甚至后来多家企业的破产都与此有关。
仅以硅料来看,隆基在8月至今的四个月内,就与亚洲硅业、通威股份、特变电工等国内主要硅料厂商签订了超级长单,更有投资入股通威硅料企业从而进入硅料行业的操作。但很显然,光伏龙头们的买买买行动,不会止步于2020。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有没有实力,业内凡是还想有所作为的公司,又怎么不想尽一切办法一路买买买?在这种几乎是整个行业的合力推动下,无论原材料现货市场的价格,还是对未来供应偏紧的研判,又如何能够放松?由此带来的一个疑问是,尽管此时相距年关仅剩下半个月时间了,隆基还会不会再次出手?又或者,有哪家光伏龙头,能在这十几天里打破隆基这一采购长单新标杆?不过,也有人并不看好这种锁定未来的行为。通过长单,以锁量不锁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证自身的硅料供应,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手的产能释放。
不过,即或只是初略浏览一下今年各龙头企业的扩产和投资情况就能发现,在原材料市场上四处买买买的,显然并非只有隆基一家。现在的疑问是,尽管相距年关仅剩下半个月时间了,隆基的2020买买买行动,会终手12月14日与特变电工的192亿元硅料采购大单吗?或者,还有哪家光伏龙头,能在这十几天里,再破这一采购长单新标杆?表面来看,包括玻璃、硅料在内的光伏原材料价格的节节上涨,既有疫情导致前端原材料产业开工不足的原因,也有硅料厂安全事故、制造端产能扩张太快及产品规格多变等非疫情原因。